实务研究
综合
失控发票税务处理及相关问题全景式解读:实务要点与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24-12-19   来源:中税答疑 
免责申明:本站自编内容版权所有,不得转载;部分内容转载自报刊或网络,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相关方请通知我们(tfcj@tfcjtax.com,051086859269),我们将及时处理!本网站登载的财税法规政策请以官方发布的为准;本网站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之目的,所有文章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合规性负责!如用于实务操作等等其他任何目的,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法律责任与本站无关!

目录

一、基本政策规定

二、相关答疑

三、政策变迁

四、税企争议

五、稽查焦点

六、相关案例

七、会计实务

 

摘要

本文围绕 “失控发票” 这一税务领域常见概念展开深入探讨,涵盖税务基本政策规定及其解读、以问答形式呈现的相关答疑、营改增前后政策变迁情况、税企争议点、稽查焦点、相关案例以及会计实务操作等多方面内容。旨在帮助企业财务人员、税务从业者等全面了解失控发票相关知识,妥善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确保税务处理合规准确,维护良好的税收征管秩序。

 

基本政策规定

1.基本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失控增值税专用发票处理的批复》等文件明确规定,在税务机关按非正常户登记失控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下简称失控发票)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失控发票,暂不得作为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凭证。
如果经税务机关核实,属于销售方已申报并缴纳税款的失控发票,可由购买方主管税务机关出具书面证明,并通过协查系统回复购买方,购买方凭此证明及相关发票复印件等资料,允许其继续抵扣进项税额。
2.政策解读
规定暂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主要是因为失控发票对应的开票方往往存在税务违规行为,如走逃(失联)等情况,税务机关为防范税收风险,避免不法分子利用此类发票偷逃税款,先对进项抵扣进行限制。
对于销售方已正常申报纳税的情况允许后续继续抵扣,是基于税收公平原则以及增值税抵扣链条完整性的考虑。只要销售方履行了纳税义务,购买方的正常经营和合法抵扣权益应当得到保障,所以在核实后可恢复抵扣资格。例如,某企业因财务人员疏忽未及时办理纳税申报被认定为非正常户,其开具的发票成了失控发票,但后续及时补申报并缴纳税款,购买方经相应流程后就可正常抵扣取得的这些发票对应的进项税额。

 

相关答疑

1.如何判断一张发票是否为失控发票?

通常由税务机关通过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进行监控和判定。当开票方出现走逃(失联)、未按规定申报纳税等违反税收征管规定的情况,税务机关会将其开具的相关发票认定为失控发票,并将相关信息在系统内进行标记。一般纳税人取得发票后,如果在系统中查询显示该发票为失控状态,那大概率就是失控发票了,但最终还需以税务机关的认定为准。
2.企业取得失控发票后该怎么办?
企业首先应暂停将该失控发票对应的进项税额用于抵扣增值税。然后积极配合税务机关的核查工作,向税务机关提供取得发票的相关资料,比如购货合同、支付凭证、运输单据等,证明业务的真实性。如果经税务机关核实,销售方已正常申报纳税,企业可按照规定申请恢复进项税额抵扣;若销售方确实存在税收违法问题,企业可能需要做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并根据具体情况看是否需要补缴税款等。
3.销售方被认定为非正常户,购买方取得的发票就一定是失控发票吗?
不一定。虽然销售方被认定为非正常户是发票成为失控发票的常见原因之一,但如果销售方在被认定非正常户之前,已经就相关发票对应的业务进行了合法申报并足额缴纳税款,那么其开具的这些发票就不应简单地被认定为失控发票,最终还是要依靠税务机关通过协查等方式核实具体情况来判定。

 

政策变迁

1.营改增前
失控发票主要集中在增值税应税货物销售和部分加工修理修配劳务领域,税务机关主要依靠人工比对、实地核查等相对传统的手段来发现和处理失控发票问题。例如,通过对企业的进销项发票信息进行人工筛选比对,实地查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与发票开具情况是否相符等方式,来判断发票是否失控以及是否存在税收风险。
对于失控发票的处理,政策规定相对简单,一旦发票被认定失控,购买方基本很难再进行进项税额抵扣,税务机关更侧重于对开票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对购买方合法权益保障方面的考量相对有限。
2.营改增后
随着营改增的全面推行,涉及发票的范围扩大到众多服务行业,失控发票出现的领域更为广泛。税务机关借助更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如金税三期、金税四期等,能够实时监控企业的开票、申报等税务行为,更及时、准确地发现和认定失控发票,提高了监管效率和精准度。
在处理政策上更加完善和人性化,更加注重平衡税收征管与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在确保防范税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完善协查机制等,为购买方提供了更多证明业务真实性、申请恢复抵扣的途径,只要符合条件,购买方有机会继续进行正常的进项税额抵扣,减少因开票方问题给购买方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税企争议

争议点一:失控发票认定依据
企业可能认为税务机关仅依据开票方出现走逃(失联)情况就将其开具的发票认定为失控发票过于草率。例如,有些企业可能只是暂时出现联系方式变更等情况,并非有意逃避纳税义务,但税务机关依据现有系统监控情况将其发票认定为失控,企业觉得自身业务真实,发票不应被这样认定,从而产生争议。
对于税务机关通过信息化系统自动判定的失控发票,企业可能对系统的判定准确性存在质疑,认为可能存在误判的情况,希望税务机关能进一步人工核实业务的实际情况,再确定发票是否真正失控,而税务机关可能基于系统判定的普遍性原则,在初期难以满足企业的全部人工核实要求,引发争议。
争议点二:进项税额转出责任
当购买方取得的发票被认定为失控发票后,税务机关要求购买方做进项税额转出时,购买方可能认为自身业务真实,且在取得发票时已尽到合理的审核义务,如核对了发票的基本信息、查看了销售方的相关证照等,不应承担进项税额转出的责任。企业觉得应该由开票方的违法违规行为导致的后果由其自行承担,而税务机关从税收征管和防范风险角度出发,认为在未核实清楚或不符合恢复抵扣条件前,购买方有义务先进行转出处理,以保障税收安全,由此产生争议。
即使后续经过核查,销售方确实存在问题,购买方可能觉得自己也是受害者,对于补缴税款、滞纳金等带来的经济损失,希望税务机关能提供一定的救济途径或考虑减轻自身责任,但税务机关往往需要按照既定的税收法规执行,难以完全满足企业的诉求,进而引发争议。

 

稽查焦点

1.发票失控原因的查明

稽查人员重点关注开票方为何会出现导致发票失控的情况,比如是恶意走逃(失联)、财务困难无力纳税,还是因为对税收政策理解有误等原因未正常申报纳税。通过查看开票方的税务登记信息、纳税申报记录、财务账目、银行账户流水等资料,深入分析发票失控的根源。
对于走逃(失联)企业,稽查人员会进一步追查其实际控制人、主要经营人员的下落,了解企业的经营轨迹和资金流向,判断是否存在虚开发票、偷逃税款等更为严重的税收违法犯罪行为,为后续准确处理失控发票以及追究相关责任奠定基础。
2.购买方业务真实性核查
审查购买方取得失控发票对应的业务是否真实发生。通过检查购货合同、货物验收记录、运输单据、支付凭证等资料,核实业务交易的真实性、完整性。例如,查看购货合同的签订时间、条款是否合理,货物是否实际交付,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是否符合常理,资金是否真实支付等情况。
核实购买方在取得发票过程中是否尽到了合理的审核义务,如是否对销售方的经营范围、税务登记情况等进行了基本的了解和核对,是否存在故意取得虚开发票或明知发票可能存在问题仍进行抵扣的情况,以此来综合判断购买方在失控发票事件中的责任程度。

 

相关案例

案例一:真实业务受失控发票影响

某商贸公司从一家供应商处购进一批货物,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并正常进行了进项税额抵扣。后来,该供应商因财务人员离职,未及时处理纳税申报事宜,被税务机关认定为非正常户,其开具的发票成为失控发票。该商贸公司接到税务机关通知后,积极配合核查,提供了购货合同、货物入库单、银行付款凭证等资料,证明业务真实。经税务机关进一步协查,发现供应商后续补申报并缴纳了税款,最终该商贸公司被允许继续抵扣该失控发票对应的进项税额,未对企业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案例二:虚开发票导致失控发票
某科技公司与一家看似正规的服务企业签订了技术咨询服务合同,并取得对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了抵扣。然而,这家服务企业实际是一个虚开发票的团伙,在开具大量发票后走逃(失联),其开具的发票被认定为失控发票。税务机关在稽查过程中,发现该科技公司虽有合同,但支付款项最终回流到公司相关人员手中,且无法提供详细合理的服务成果证明,认定该科技公司取得的是虚开的失控发票,要求其做进项税额转出,并补缴相应税款、滞纳金,同时对该科技公司进行了相应的税务处罚,因其情节严重,还将线索移送司法机关进一步处理。

 

会计实务

1.取得失控发票时的账务处理

当企业得知取得的发票被认定为失控发票时,应先将对应的进项税额从 “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科目转出,借记 “原材料”“库存商品” 等相关资产科目或 “管理费用” 等费用科目(具体取决于业务性质),贷记 “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科目。这样做是为了遵循税务机关暂不得抵扣的要求,避免税务风险。
如果企业之前已将该发票对应的支出计入成本费用并进行了所得税税前扣除,且后续确定不能恢复抵扣进项税额,需考虑是否要调整企业所得税相关处理,如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是否需要将转出的进项税额对应的金额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一般情况下需要调增,除非有特殊税收政策规定),按照规定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
2.后续处理的账务操作
若经税务机关核实,销售方已申报并缴纳税款,允许企业继续抵扣进项税额,企业应做反向分录,即借记 “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科目,贷记 “原材料”“库存商品” 等相关资产科目或 “管理费用” 等费用科目,恢复进项税额的抵扣,并相应调整财务报表相关数据。
如果最终确定企业不能恢复抵扣,且需要补缴税款、滞纳金等,企业除了做上述进项税额转出的最终账务处理外,还需按照税务机关要求,借记 “营业外支出”(滞纳金等计入该科目)等科目,贷记 “银行存款” 科目,记录补缴税款及滞纳金等资金流出情况,并在财务报表中准确反映这些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总结

 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失控发票相关的各类事项,包括政策规定、答疑、政策变迁、税企争议、稽查焦点、案例以及会计实务操作等内容。有助于相关人员清晰认识失控发票带来的影响及应对方法,在税务处理过程中,准确把握政策要求,妥善处理相关业务,保障自身权益的同时维护税收征管的规范与稳定。

 

扫一扫,打开该文章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天赋长江(无锡)税务师事务所
地址:江苏省江阴市长江路169号汇富广场22楼
电话:0510-86855000 邮箱:tfcj@tfcjtax.com
苏ICP备05004909 苏B2-20040047